编者按九龙证券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广东千万海外侨胞以赤诚之心,为民族救亡大业筑起坚固后盾。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赤子》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如是说。
这一席话,精准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而海外华侨在其中书写的热血篇章,更是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一页。
当抗战烽火燃及南粤大地之时,旅居异国的粤籍华人华侨始终与故土命运紧密相连。他们冲破地域阻隔与重重封锁,以报刊为喉舌、以行动为利刃、以文艺为桥梁,在舆论宣传、士气凝聚、实地支援等多个战场,为动员抗战凝聚力量、揭露日军罪行奔走呼号,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注入了磅礴的侨界力量。
以笔为刃,在舆论宣传战线传播抗战火种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美洲华侨日报》,吸引了不少读者、学者前来阅读、研讨。这份创办于大洋彼岸的华文报纸,为何穿越时空,至今仍引起这么多的关注?答案就藏在它所诞生的非凡历程中。
抗战爆发后,海外原有的华侨报刊纷纷转向宣传抗战,新创办的华侨抗日报刊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美洲华侨日报》是影响力较大的华侨报刊之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各行各业的旅美华侨生存状况随之恶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洲华侨日报》创刊。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这份报纸坚持客观公正报道,为支援中国抗日团结海外侨社力量,成为旅美侨胞获取祖国信息、凝聚爱国精神的重要平台。
旅美华侨在纽约唐人街劝募献金支援祖国抗战九龙证券。
祖籍广东台山的陈天璇,曾担任《美洲华侨日报》副总编辑。多年之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洲华侨日报》既传达爱国情怀,也维护华侨权益,敢赞敢斥,义正词严,常与那个年代各式各样的社会不平等、黑暗势力及旧思潮相对抗。
在南洋侨界,爱国侨领胡文虎同样以报纸为武器,为抗战宣传鼓与呼。他在东南亚各地创办了近20份报纸,开创了华人最大的报业集团。1931年7月10日,他在汕头创办《星华日报》,这是星系报业在中国大陆创办的首份报刊。
胡文虎有句名言:“爱国是华侨的天职。”抗日战争时期,《星华日报》大力宣传抗战,对促进华侨团结、振奋民族信念、开展抗日救国运动起到积极作用。其他星系报刊也根据所在地区的侨情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战宣传。
泰国爱国侨领蚁光炎(前排左五)在泰国宣传抗日。
据统计,抗战期间,华侨界先后涌现出3000多个抗日团体,侨胞们在侨居国创办了150多家抗日报社。这些报刊如同一张张细密的网,将散居全球的华侨紧密联结起来,凝聚起磅礴力量,为海外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
声入人心,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凝聚抗战士气
在《旧金山纪事报》1938年6月26日整版图片报道的中央位置,一张义演的照片非常吸睛。
画面中,一个男子用扁担挑着孩子,用舞台语言描述着中国难民躲过日军屠杀、逃离战火的生活困境。
这名扮演者就是著名演员关德兴。他出生于广州,少年学习少林功夫九龙证券,后在香港从艺,曾出演百余部黄飞鸿系列影片,被亲切地称为“黄师傅”。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关德兴先是在香港掀起艺人抗日浪潮,在港九进行巡回义演。1938年,关德兴前往旧金山募集抗战资金,与旧金山侨领共同组建“三藩市救国总会”,专门负责抗日宣传,凝聚抗战士气。
抗战期间,在受英国殖民管辖的马来亚地区,抗日救亡思潮将华文演剧运动推向空前盛况。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地的剧社达到2000余个,几乎所有华文学校和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社。
话剧作品以抗日救亡主题为主,一方面为祖国抗战筹款筹物,另一方面唤醒华人华侨爱国意识,宣传抗战思潮。当时的话剧不仅在剧院演出,也出现在街角和乡野,到处都有观看话剧演出的观众,使得演出宣传的抗日救亡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加拿大侨胞捐款购置飞机。
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们还因地制宜,用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例如,新加坡的“岭东读书会”通过组织读报,集结了一批爱国青年声援抗日;越南华侨张易生在春节期间组织潮州乐队到各地“走唱”;泰国潮剧团将抗日救国的真人真事改编为剧本,搬上舞台义演……
宣传的直接结果是华侨的普遍觉醒,抗战士气高涨。侨胞们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救亡宣传,他们在侨居国开展抵制日货、阻止战略物资资敌的活动。抵制效果显著,以南洋为例,当地华侨抵制日货,使日本对南洋的贸易总额减少约39%。
回国支援,组建华侨回乡服务团开展宣传
河源东源河西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里,镌刻着44名英烈的名字,欧阳朋赫然排在英名录的首位。这位年轻的烈士,用生命见证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当地组织抗日宣传活动的峥嵘历程。
华侨是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大批爱国侨胞不仅在海外开展轰轰烈烈的支援活动,他们还怀揣着“为国捐躯,在所不辞”的决心,踏上回国服务的征程。
美国华侨衣馆联合会为抗战募捐救护车。
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组织和党员骨干的积极推动与协调下,南洋各国华侨纷纷行动,组建了数十个华侨回乡服务团。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回国参加抗战的粤籍华侨有4万多人,他们的身影活跃在南粤大地,用热血与生命诠释着华侨的爱国情怀。
广州沦陷后不久,侨居南洋英、荷两属殖民地的东江爱国青年,在黄伯才、官文森、戴良才等人的发动和组织下,成立惠州同侨救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1939年1月中旬,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墟正式成立,下设组织、宣传、总务、交通等部门,并在半年之内建立了惠阳、海陆丰、博罗、紫金、河源、龙川、和平7个分团。此后,南洋华侨又分批组织爱国青年返乡参加抗战,分别编为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两才队”“文森队”“吉隆坡队”等。全团发展到500多人。
在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欧阳朋和一批华侨进步青年一起,通过写标语、画漫画、出墙报、演出抗日救亡戏剧等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控诉敌人罪行,动员群众奋起抗日。
1938年4月,香港会(四会)宁(广宁)同乡会回乡服务团扩大为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共50人,分为四会队和广宁队。活跃在西江地区的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利用国民党政府公开号召组织民众抗日游击队的机会,在各区、乡发动群众,组织公开、半公开的民众抗日武装近5000人,还组织了一支近100人的民众抗日武装。
拳拳报国心,悠悠家国情。华侨回乡服务团深入广东城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广东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感谢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史料指导)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何飞彪
统筹:尚黎阳 祁雷九龙证券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